导言:什么是美古往今来的美学汗牛充栋,众说纷云;“美”不就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艺术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艺术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艺术的个性。从实际上看,特殊的本质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也就是特殊本质。体现了各种艺术的特殊本质的一般本质,对于非艺术来说,它自身也是特殊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对侧重于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维形态来说,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同时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
“美”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的;蓝天、白云、强烈的阳光、沙石;它是一种风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词来描绘;去过江南的人一定会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滩会让你感觉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凉;了太安静了,让人无法忍受!不,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异常伟大,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画,”等来修饰,拿它来解释艺术美的问题,“江山如此多娇”至少可以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画则说明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有普遍性。因此,”江山虽如此多娇”,但“如画”的“江山”不是更美吗?这就通俗的道出了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用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构造成一副如画的诗句,艺术美它包孕着艺术家的灵魂和风格,但艺术家本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灵魂就是这种“总和”在精神上的表现。彻底的反封建的鲁迅,不可能出现在曹雪芹时代。嵇康与杜甫的作品,分别打上各自生活的历史烙印。这就说艺术美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古往今来,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革命的、进步的都是这样;而反动的、消极意义的艺术不也一样的吗?只不过分别反映的正确或错误罢了。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宗教艺术,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书画曾很神秘,非常欣赏。但许多人看到中国书画家的创作过程后,就感到失望了,为什么了呢?因为创作的时间太短了,几分钟时间怎么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来呢?——创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将西方油画的技术标准放到中国画上来了。真正的中国书画艺术,其难度绝不在西方油画之下,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看不懂这些内在的奥妙,看不出一笔后面的功夫!油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时间是中国书画的几十上百倍,但是中国书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则是他们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来衡量中国画强调“写意气韵生动、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是以应物形象,随类赋彩”以形写神为基础的,外师造化,方能中得心源;这就接触到了纯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国的真正书法家,大都能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的字帖默写下来,而且能默写不同风格书法家的字贴,如此写了几十年之后,才能获得书写自由,才能独成一家。中国的大国画家也是这样。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画,摹仿前人怎样用笔、落墨、造型,模仿几十年之后,自己再结合对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独创一派。这样,对中国书画家来说,在他落笔的几秒钟时间内,其速度节奏、墨色浓淡、线条结构等等,所展现的都是他几十年的功力。中国书画家在评论同行的作品时,都是能够要看出这个人写了多少年,画了多少年,甚至读了多少书的。这就是艺术家通过临摹对传统的书法的再现的一种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础时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