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浦东公布了今年招商的总目标:1378亿。这个目标比2011年的招商目标还要高7%。在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局势下,为自己定下创历史新高的招商目标,浦东的做法在外界看来,无疑等于“将了自己一军”。
浦东今年要实现目标似乎并不容易。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意愿减弱和上海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海竞争力有限。此前就有外资企业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就曾因难以获得工业用地指标,而不得不将大中华区总部从上海撤离至张家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不少企业都因相似的原因向江浙地区寻找新的机会。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建发表示,上海商务成本近几年的确有所上升,但如果继续走过去单位土地面积上低效能的产业的老路,将使上海贻误新的发展契机。
成本上升导致招商难
“担子不轻,完成这些目标的确存在不少困难。”浦东新区商委相关人士表示。
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期,今年浦东欲分食跨国企业大餐可能并不会很顺利。“以前还可以把西门子中国总部引入上海,但现在引入这样的巨头公司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说此前上海把招商目标放在世界50强的范围,那么现在则把范围扩大到世界500强了。”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也是为了抵冲大公司难以满足招商目标的空缺。
据了解,造成这种困境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经济影响,外资所在国家希望企业可以将投资放在本国,为本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上海可利用土地的减少,以及商务、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考虑是否落户时多了一层顾虑。
事实上,近几年上海利用外资的比例和制造业的增长率都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浦东利用外资平均水平在15%左右,而2011年却下降至不足6%。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的工业地产已经进入非常稀缺的状态。这种稀缺既表现在每年土地指标审批的限量上,同时也表现在对获得工业土地门槛的不断提高上。
“现在上海工业用地的指标要报到国务院去审批,每年用地的量已经被定额了,所以一些企业如果达不到上海市政府认为可以批地的水平,这些企业很难拿到工业类的土地。”戴德梁行工业部董事苏智渊表示,由于很多企业拿不到一手工业土地,才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周边的昆山、苏州或嘉兴等城市寻找机会。
千亿目标难实现
虽然浦东去年创下了辉煌,但今年能否实现目标,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浦东新区定下的招商目标任务为,今年将力争吸引合同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42亿美元,未来5年年均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少于15家。
上海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海波表示,浦东的招商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上海的招商目标。
“现在还没真听说有什么大的企业要入驻浦东。在临港新城,今年可能会有一些物流和制造业的公司入驻。”苏智渊表示。
浦东新区商委相关人士表示,除了向外资招商,市政府同时也将抓一批大型项目,并将招商的目光转向国内大型企业。
2月8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在徐汇、浦东、世博西区调研时就指出,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是上海“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而今年就将重点抓这几个重点项目的规划落地、项目落地、开工落地。
“这些大型项目将有助于启动新增的招商项目,而过去几年的项目其实已经扶植出一些上下游的产业,开始起带动作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员顾建发告诉记者,这部分逐渐培养起来的新产业,其实也可以算到招商当中。
苏智渊告诉记者,大型企业投资的周期相当漫长,而引进一个跨国大企业所能带来的能效,远远不是从一年的投资中就可以看完的。“从他们决定投资建厂的那时起,就相当于进行了为期几年的巨额投入。这些公司除了带来生产制造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将产业延伸到研发、销售、贸易等更广阔的领域。”苏智渊说。
“上海必须要重新定位,发展包括金融、贸易、动漫、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等高新服务业,如果不发展这些就业容量大、产出高的产业,随着土地的逐渐消耗,上海也将面临自己发展的瓶颈。”顾建发说,这虽然是个较长的过程,但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上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