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大,三农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山西省加快转型步伐,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统筹推动三农经济协调发展。
201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27.4亿公斤,同比增长6.8%,增幅在全国排第三位。到2012年末,全省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00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60个,建设各类产业园区600个;新出台10项政策,新增补贴资金20多亿元,累计资金总额超过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6.6元,是2000年的3.34倍,同比增长13.5%。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仍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着力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立体化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平台化整合农村信用环境、多元化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快捷化提供国库直补涉农金融服务等工作,积极支持三农实体经济发展。2010年以来,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向财政贴息扶贫龙头企业发放扶贫贴息贷款9.4亿元,贷款获批率达61.8%,高于企业贷款平均获批水平。到2013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5641.1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贷款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支农再贷款余额36.4亿元,年内累放24.9亿元。
但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仍存在困难,一是资源型经济总量偏低,三农领域的实体经济与合作金融发展不协调。二是涉农贷款规模大、效率低且分布不均衡。涉农贷款的分布不均衡表现为:投放主体不均衡,主要是农村合作机构;受贷主体不均衡,投向企业多,投向农户少;贷款投向不均衡,用于农业生产的贷款少,投向其他用途的贷款多。三是
土地流转激发
融资需求,小额支农贷款捉襟见肘。农业组织专业化程度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等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农业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农业企业产品市场风险大,盈利能力低、抵押担保落实难、贷款管理成本高,主要依赖农信社贷款。但农信社对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执行“一浮到顶”。五是农户贷款满足率低,民间融资是主要融资渠道